洋洋平 发表于 2014-8-16 15:54:13

杭州那些老街里的回忆时光驴时代分享

  没有高耸的马头墙,也看不到精美的木雕,杭州的老房子有的只是皇城根儿下平头老百姓的那份平淡和闲适。有的只是略显潮湿的巷道;深深嵌入泥墙中的青石板上模糊的巷名……在经历了吴越国的沧桑之变和南宋赵氏小朝廷偏安一隅的莺歌燕舞之后,留下的倒是一份难得的平静和与世无争。
  大井巷,记忆的碎片一个潮热的下午,走在大井巷的石板路上,除了巷口“胡庆馀堂”四个褪色的金字还在竭力掩饰着“平凡”之外,几乎找不出半点皇家气派。数百年前,这里可是地道的皇城根儿,天子脚下!然而,巷子里的几口井却依然甘冽,井边的青苔依然湿滑,大伯、大妈依然把西瓜放进竹篮浸在井里,等晚饭后全家人享用……几口水井再普通不过了,唯一值得炫耀的便是井旁石碑上的五个字了———“钱塘第一井”!尽管巷子一端连着人声鼎沸的河坊街,但它毕竟上年纪了,它已记不起街上的老屋里究竟住过几代人,也听不见巷子里的裁缝店那架脚踏缝纫机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只有夕阳透过“胡庆馀堂”那高高的烽火墙吝啬地将最后一缕光线撒在老街上的时候,它似乎才回过神来,看着早已褪色的木板门又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蒋村龙舟,老式水上竞技端午节杭州的蒋村赛龙舟一定会让你热血澎湃的,杭州蒋村龙舟已有千余年历史,每年端午节之前,村民们就开始动手准备龙舟。到了端午那天,一早河道边上就挤满了人,中午时分,各村精心“打扮”的龙舟陆续“登场”,只见号子震天,水花飞溅。蒋村龙舟与别处不同,并不比赛速度,而是看那条龙舟划的有“气势”简而言之比的是“精神风貌”讲究的是龙舟如出水蛟龙,船手动作力度感强,整齐划一。如此一来,竞争愈显激烈,各村选手都憋足了劲儿,号子声此起彼伏,岸上的观众更是叫好声、加油声响成一片,平日里宁静的河道便沸腾了起来。
  中山中路,岁月凝固的片段中山中路则完全是英雄迟暮。但就那立在路边的十几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洋式小楼便已见端倪,与大井巷相比这里全无那种“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萧瑟,觥筹交错、光怪陆离的年代早已逝去,在各种名目的商标、牌匾、店名的簇拥下,在弥漫着火腿、羊杂汤,甚至农家土菜香味的空气里,这些据说由石灰、水泥加上糯米砌成的西洋建筑丝毫不显的突兀。
  夕日洋场老板的豪宅,今日底层大多成了小吃点或杂货店,上面的楼层有的成了办公场所,有的则索性荒废了,只有圆形拱顶上“1923”几个数字和班驳生锈的镂空铁窗还在挣扎着。
  随意走进一个墙门,里面是狭窄、昏暗的,堆满自行车和杂物的过道,过道的尽头则是低矮的平房,不大的院子里种着些牵牛花,老葡萄藤爬上了房顶,当然,也少不了堆在各家各户角落里的蜂窝煤和缠着布条的水龙头……狭小的空间里充盈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古运河的呓语,枕河人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的历史文化有一半是京杭大运河造就的。这条流淌了千余年的运河,不但见证了古都杭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目睹了运河人家日复一日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位于杭州拱墅区长征桥一侧的小河直街集中反映了古运河的人文历史风貌。它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南宋时期,河畔现存的民居,其建筑基础在明代之前,明末清初时这里可是商船如梭,富贾云集之地,被称为杭州十八景中的“北关夜市”,盛极一时。由于是大运河的支流,小河直街理所当然地成了南北货物的集散地。
  当地的老人说,当时的店铺的种类数不胜数,报得上名堂的就有:炮仗店、茶馆、酱坊、铁匠铺、蜡烛坊等等,还有一种专门孵小鸡、小鸭的店,叫做“哺坊”,可见当时商业形态之繁多。这种盛况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方告结束,原来的打铁铺、茶馆、蜡烛坊、碾米店,现大多已成了民居,只留下了木门板上依稀可辨的字迹和同样模糊的记忆。
  转载于户外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州那些老街里的回忆时光驴时代分享